今晨起床,想到一個有許多實驗意義的募資計畫,將研究、演講、出版結合在一起,構想大約是這樣:
雇用一個博士班助理輔助我的眼力,幫我整理民藝寫作資料、每個月工作12天(約每週三天),前後共進行四個月,這段期間我邊寫作邊舉辦五場以上(九場以內)只開放給資助者的封閉演講,邊演講邊修改,半年左右完成書籍出版。
這樣經費大約10萬,人在北海道旅行中,沒仔細算,原則上募集30個義助者,只需要支持博士生就好,不需要支持我薪資,收益是:聽上述「研究進行中」的最新演講,得到最後出版的書籍一本,書中記錄30個義助者名字做紀念。
其實,我真想弄個更正規的完整計畫,讓一位博士生可以專心只靠這個過decent life,看看我們有沒有創造出微型的「社會研發」的可能,不倚靠國科會的經費補助與審查計畫,寫作方式也不受到學術框架的管制,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,也不需走智庫的組織形式,完全微型project化、工作室化。
繼續幻想,如果我可以完成四個月的實驗,那麼我希望這位博士生可以接續提出自己的「社會研發」募資計畫,我本來就不支薪只要他/她有本領(希望可以從第一個計畫中磨練出功夫)應該可以把Jerry拿掉,那麼這個計畫的另一個副產品將是,開啟了將所謂「流浪博士」轉化成創業型「民間學者」的實驗契機,相信可以為沈悶的學院與學術僵局注入清新的創意想像,不只本土化,可說是「超(操)本土化」。
或許,我可以先辦兩場專書介紹的小型募資演講,試寫、試講、試聽這本規劃中書籍的「前言」(有點像導演拍個五分鐘先導影片),然後開始網路上募集義助這個「沒有學術形式的知識研發」社會創新計畫。
哈,以上,Jerry北海道清晨的狂想。
(註:3個月後,這個清晨的狂想變成事實,我在思劇場與行人出版社共同announce這個寫作樂助計畫)
Recent Comments